計畫緣起

中央研究院為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長期持續投入臺灣原住民族研究,並致力於培育原住民研究人才。為求能更進一步落實理念,自109年至111年,以三年為期,由民族學研究所(以下稱民族所)與臺灣史研究所(以下稱臺史所)合作,共同推動「原住民族研究整合型計畫」。期待由兩所研究人員間之整合開始,逐步提昇本院原住民研究之深度及廣度,最終完成構建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並回饋原住民族社會之目標。

本計畫主要研究議題,乃考量自1980年代原住民族運動風起雲湧以來,原住民族「還我土地」的訴求聲不絕;從最初聚焦於「保留地」問題,至今則已發展出自然主權等多元論述。同時,學界亦展開各種相關研究,議題不是集中於「保留地」,就是擴大為「山地」治理──即日治時期的「蕃地」或「理蕃」政策。不過,原住民族的土地問題並不僅發生於當代,也不限於「保留地」,如日治時期東臺灣土地如何納編國有地,以及居於普通行政區的原住民土地問題等,皆另有發展脈絡必須釐清,但目前關於原住民土地議題的研究,多仍以涉及「山地原住民」的「原住民保留地」之調查與研究為主,對於東臺灣地區的「平地原住民」(如阿美族、卑南族與排灣族等)相關土地議題,研究相對貧乏;因此,本計畫在三年期程中將優先處理「東臺灣地區平地原住民在一般行政區的土地持有與流失」此一兼具歷史性與當代性之議題。

本計畫在三年期程中,由民族所與臺史所的合作,整合不同學門的研究取向,嘗試從當代土地問題、重大歷史事件等角度切入議題,統合學術能量。後續將由臺史所「族群史研究群」接棒,本研究群亦長期關注臺灣原住民族相關研究,將繼續為完善原住民族知識體系此一重大目標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