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原住民族研究整合型計畫成果簡介

一、簡介

本院為秉持社會公平正義之信念,達成提昇原住民研究深度、廣度並培育原住民研究人才的信念目標,自109年度起由臺灣史研究所及民族學研究所合作推動「原住民族研究整合型計畫」。今年度(2021年)主要執行下列工作:1.舉辦專題演講2.培育獎助生3.整理民族所原住民研究相關書目4.舉辦大型研討會,以及與建構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計畫合作,共同構建民族所原住民族研究專區。計畫今年於11月3日(三)~5日(五)與民族所比較南島研究群合辦「原住民、國家與治理:臺灣、大洋洲、東南亞跨域比較」三天大型研討會,以土地、環境、文化、市場及空間五大面向探討原住民與國家間之「治理」議題。

二、舉辦專題演講

本計畫110年分別於3月24日(三)、4月14日(三)、10月18日(一)與民族所週三下午茶及週一演講時段合作辦理專題演講,執行成果整理如下:

(一)第一次專題演講

主 講 人
貝若桑‧甦給那笛米(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與霧臺鄉神山部落文物研究暨維護專員)&神山部落青年
題  目
一種注/住/柱目
時  間
110年3月24日(星期三)14:00-15:30
地  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民族所舊館3樓323室)
參與人數
49人
演講大綱

1、前言:
以注目過往的視角,定睛在魯凱族人視為活人安身立命之處,亦是靈魂通往最終歸宿所在的家屋,並試圖從其相關語彙,理解它所蘊含的魯凱的古典的思維脈絡。

2、綱要
(1)從 alibi(石板)到 talalibi(石板屋)
(2)從 dane(屋子)到 balriw(墳墓)
(3)從 ulrudru(柱)到 Tadri(主立柱)
(4)祖靈柱?還是 主立柱 Tadri?

(二)第二次專題演講

主 講 人
謝博剛(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110年原住民族研究整合型計畫博士級獎助生)
邱夢蘋(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館員)
題  目
博物館裡頭的palihansiap:臺東海端布農族文化館「烈日疊影」特展之歷程與其後續
時  間
110年4月14日(星期三)14:00-15:30
地  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民族所舊館3樓323室)
參與人數
42人
演講大綱

「面對困難歷史的困難」在於觀點角度之錯綜,臺灣原住民族到了20世紀初之交,因現代國家的進入,面臨既有社會文化全盤的存續危機。在外部史料檔案與耆老族人的敘事裡,尋求延續至今行動者間愛恨情仇的平衡,這是策展人與原住民族屬性文化場館的挑戰。

2020年臺東海端布農文化館,精研了一批老照片,說出「烈日疊影」的故事。展覽如戲,戲中主角們並非既有歷史敘事的黑與白,而是混雜/灰色的魂魄,是真實而有血淚、有各自難處的共存過。展覽亦是一文本,持續發酵熟成,擾動出彼此理解的可能。

(三)第三次專題演講

主 講 人
林文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  目
中研院民族所1950 至1960 年代臺灣原住民族「田野照片」檔案研究
時  間
110年10月18日(星期一)10:00-12:00
地  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一會議室」(民族所舊館3樓323室)
參與人數
30人
演講大綱

本研究援引攝影生態系統,依時序先後梳理中研院民族所1950至1960年代臺灣原住民族「田野攝影」檔案,標註其生命傳記三個重要節點:(一)1950至1960年代民族所專書專刊甲種納入攝影圖像進行研究及成果發表,凸顯這一批照片檔案的社會傳記。(二)1950至1960年代攝製的實體照片歸檔與後續的數位建檔,指出照片檔案的物質傳記。(三)60年前的此批攝影圖像,藉由物質/介面的多元可能,因應變動中的學術思維,輾轉進入諸如學術公共化的場域與生態系統,其用途、價值及意義,亦即檔案的價值傳記也發生了變化。本研究一方面透過特定事例、活動,辨識照片檔案的幾個重要節點,並給予描繪及闡述。繼而,從中探討中研院民族所臺灣原住民族研究於田野工作構想、知識生產方式、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關係與權力互動之演變,以及從中反映的民族所臺灣原住民族研究之發展與學科建制的重要身影。

三、培育獎助生

(一)獎助生甄選

本計畫於109年11月至12月由民族所、臺史所分別公告徵求110年度獎助生。經計畫委員評選,於12月中兩所分別錄取碩、博士級獎助生各一名,合計共四名,名單如下表。

姓名 學校系級 族別 研究主題
余明旂*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排灣族 臺灣南島語族織造技術之系統所屬研究
謝博剛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漢族 見證、中介與博物館展示:以『「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日治時期海端影像故事展』的研究策展行動研究為例
林果葶** 英國西敏寺大學媒體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阿美族 Indigenous Music and Social Media in Contemporary Taiwan: Rethinking the Identity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
陳翠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班 阿美族 當代原住民母親之教養壓力探討
楊寧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所碩士班 漢族 在都市拼裝部落:千甲里巴哈克
陳以箴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馬卡道族 打造原住民與建構的條件:屏東⾺卡道族的⽂化復振

(二)獎助生發表會

計畫為呈現獎助生於獎助期間之研究成果,並使獎助生能有與同儕共同發表討論、就近與師長求教交流之機會,故於獎助結束後,擇日舉行「獎助生發表會」,110年度「獎助生發表會」於111年1月7日,假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舉行,詳細資訊如下:

時  間
111年1月7日(星期五)
地  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8樓802會議室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原住民族研究整合型計畫
時間
議程
13:30-13:40
開幕式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張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上半場
主持人: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13:40-14:10
發表人:陳以箴(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發表題目:打造原住民與建構的條件:屏東馬卡道族的文化復振
與談人: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14:10-14:40
發表人:楊寧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發表題目:在都市拼裝部落:千甲里巴哈克
與談人: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14:40-15:00
綜合討論與回應
15:00-15:20
茶敘
下半場
主持人: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5:20-15:50
發表人:林泉吟*(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生)
發表題目:海上來的人:一個對斐濟當代族群衝突的研究
與談人: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15:50-16:20
發表人:謝博剛(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生)
發表題目:「交換/中介與現代國家治理的建立-人類學與歷史學的整合視角」:以臺東布農族地區的漢商家族為例(1870-1960)
與談人:陳文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16:20-16:50
發表人:陳翠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博士生)
發表題目:當代阿美族家庭內之夫妻角色的轉變-以太巴塱部落為例
與談人:陳文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16:50-17:10
綜合討論與回應

四、收集相關檔案

本年度專任助理為構建民族所原住民族研究專區,主要協助盤點民族所既有之研究成果,並於年末開始逐步進行院內其它各所的研究、檔案盤點工作,本年度成果彙整如下表:

類別 盤點項目 筆數
研究成果 民族所研究人員臺灣原住民族相關研究書目 1011
研究成果 民族所研究人員南島語族相關研究書目 164
研究成果 民族所歷年原住民族相關出版品書目 60
研究成果 臺史所出版之《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中「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相關書目(2004~2020) 1359
研究成果 法律所研究人員臺灣原住民族相關研究書目 22
研究成果 社會所研究人員臺灣原住民族相關研究書目 38
研究成果 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人員臺灣原住民族相關研究書目 21
檔案文獻 近史所檔案館「館藏檢索」系統臺灣原住民相關檔案 41

五、舉辦研討會

(一)「原住民、國家與治理:臺灣、大洋洲、東南亞跨域比較研討會」先導工作坊

為求研討會能順利舉行,讓發表人間有先內部交流之機會,本計畫於今年年中疫情趨緩後,於9月2日(四)、9月3日(五)兩天,舉行先導工作坊。議程如下:

第一組
第二組

土地治理及環境治理組

時  間
2021年9月2日(四)
地  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R2319會議室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
時間
議程
第一場(土地、環境治理)
主持人: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9:40-10:50
發表人: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題目:論人事者,自地理始:日治時期泰雅族「地域社會」的形成與蕃地治理
發表人: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東臺灣原住民的土地變遷——以鳳林為例
10:50-11:00
休息
第二場(土地、環境治理)
主持人: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11:00-12:10
發表人: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題目:斐濟原住民海岸的治理與主權
發表人: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題目:從「傳統領域」到「基礎設施」:南勢阿美族人儀式與日常生活的地景轉向
12:10-13:30
午餐
第三場(土地、環境治理)
主持人: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3:30-15:15
發表人: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題目:東台灣原住民保留地問題探討
發表人:戴興盛(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題目: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制度在台灣的新進展
發表人:藍姆路.卡造(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候選人)
題目:原住民族部落自主管理正當性之探討:以吉拉米代部落狩獵治理為例
15:15-15:35
茶敘
15:35-16:15
綜合討論

文化治理、市場治理及空間治理組

時  間
2021年9月3日(五)
地  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R2319會議室
時間
議程
第一場(文化治理)
主持人:陳文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退休副研究員)
9:40-10:50
發表人:林開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題目:是智慧還是財產?原住民智財權的爭議
發表人:邱盈翠(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博士候選人)
題目:自我治理還是國家治理——原創條例之實踐
10:50-11:00
休息
第二場(文化治理)
主持人:楊淑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1:00-12:10
發表人: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遺產公約的有形與無形:大洋洲案例初探
發表人:陳玉苹(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助理教授)
題目:文化資產化作為一種文化再造運動
12:10-13:30
午餐
第三場(市場治理)
主持人:林開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13:30-15:15
發表人:鄭瑋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金融化市場下的治理性、欲望和主體性:以當代魯凱人為例
發表人: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兼任教授)
林益仁(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雅信以楓、黃錦光(三一農場經營人)
題目:臺灣原住民韌性生計之研究——以煤源部落三一農場的行動為例。
發表人:吳明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題目:自然資源發展、國家與治理:一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民族誌
15:15-15:35
茶敘
第四場(空間治理)
主持人: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5:35-17:20
發表人:陳文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退休副研究員)
題目:臺灣都市原住民族研究的省思:膽曼阿美人的例子
發表人:楊淑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國家治理與菲律賓布卡洛人的傳統領域運動
發表人:黃郁茜(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題目:弱國家的統治術、權力形式的新表現?密克羅尼西亞雅浦島年長女性監管的政治

(二)「原住民、國家與治理:臺灣、大洋洲、東南亞跨域比較」研討會

本計畫於11月3日(三)至11月5日(五),假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三樓第一會議室,正式舉行「原住民、國家與治理:臺灣、大洋洲、東南亞跨域比較」研討會。雖因正值疫情維持二級警戒的防疫時期,實體參與人數有所限制,但仍吸引超過百位的研究者與民眾報名本次研討會,而為能讓更多不能到場的民眾能夠藉由網路參與,研討會也開放線上直播。

在三天的研討會中,計有文化治理、人口治理、市場治理、山海治理、土地治理及環境治理等共9場18組發表人進行發表。發表人從原住民族智慧財產權、傳統領域、東臺灣原住民族土地問題及狩獵權等多樣角度切入討論、互相激盪,加以本次研討會與民族所「比較南島研究群」合作辦理,因此發表人討論之地域範圍亦不限縮於臺灣,也廣泛地論及如菲律賓、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南島語族領域,並能進行深入的探討與比較。與會發表人亦不限縮於人類學學門及歷史學門,也有如地理學等不同學門的參與,以及學者與現地操作者之間的交流與討論,最終三天的研討會在熱烈的學術激盪中圓滿落幕。

本次研討會議程如下:

時  間
2021年11月3日(三)~5日(五)
地  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3樓第一會議室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
11月3日(三)
11月4日(四)
11月5日(五)
時間
議程
9:30-10:10
報到
10:10-10:30
開幕式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張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第一場(文化治理)
主持與談人:容邵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0:30-11:50
發表人:邱盈翠(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博士候選人)
題目:自我治理還是國家治理——原創條例之實踐
發表人:林開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題目:台灣原住民智慧財產權的建置及其效應
11:50-13:30
午餐
第二場(文化治理)
主持與談人:黃貞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
13:30-14:50
發表人: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遺產公約的有形與無形:大洋洲的文化治理研究
發表人:陳玉苹(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題目:文化再造運動中的文化資產
14:50-15:10
茶敘
第三場(人口治理)
主持與談人:黃宣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15:10-15:50
發表人:陳文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題目:臺灣都市原住民的治理:桃園的例子
第四場(市場治理)
主持與談人:夏傳位(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15:50-17:10
發表人:鄭瑋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金融化治理性之下的主體、希望和欲望:以當代魯凱人為例
發表人: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兼任教授)
林益仁(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雅信以楓(陳美君)(三一農場經營人)
題目:一個關於生計韌性的敘事行動研究:傻瓜農夫的三一農場故事
時間
議程
第五場(山海治理)
主持與談人:簡旭伸(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09:40-11:00
發表人: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張家綸(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後研究)
題目:「論人事者,自地理始」:從環境史的觀點重探日治時期泰雅族「地域社會」的形成與蕃地治理
發表人: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題目:斐濟原住民海岸的治理與主權
11:00-11:10
茶敘
第六場(土地治理/傳統領域)
主持與談人:蔡政良(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
11:10-12:30
發表人:楊淑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國家治理與菲律賓布卡洛人的傳統領域運動
發表人: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題目:從「傳統領域」到「基礎建設」:南勢阿美族人儀式與日常生活的地景轉向
12:30-14:00
午餐
第七場(土地治理)
主持與談人:林聖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14:00-15:40
發表人:孟祥瀚(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
題目:日治時期東台灣的土地調查與林野整理事業
發表人: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東台灣平地原住民的土地流轉與主體宣稱――以花蓮鳳林Cingaroan(吉娜魯鞍)部落為例
發表人: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杜國惟(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碩士生)
題目:東台灣原住民保留地問題探討:土地制度、族群關係與區域重組
15:40-16:00
茶敘
第八場(治理的文化)
主持與談人:林靖修(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
16:00-17:20
發表人:吳明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題目:自然資源發展、國家與治理:一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民族誌
發表人:黃郁茜(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題目:弱國家的統治術、權力形式的新表現?密克羅尼西亞雅浦島年長女性監管的政治
時間
議程
第九場(環境治理/狩獵)
主持與談人:汪明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09:20-11:00
發表人:呂翊齊(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博士生)
戴興盛(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題目:調適、批判與拼裝:從三種環境治理視野重新檢視台灣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政策
發表人:藍姆路.卡造(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候選人)
王佳涵(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觀光遊憩組博士候選人)
裴家騏(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題目:原住民部落野生動物治理之正當性研究:以阿美族吉拉米代部落狩獵自主管理計畫為例
11:00-11:10
休息
11:10-12:10
綜合座談與閉幕
主持與談人:詹素娟、陳偉智、郭佩宜、鄭瑋寧
12:10-13:30
午餐